当前位置:首页 > 贴标机

深读!年还没过完绍兴人爱喝的国民饮料彻底凉凉

时间: 2024-07-15 23:21:07 |   作者: 贴标机

  我们只知道截至2017年,汇源总负债114亿,一年要交给银行等渠道的利息就高达5亿左右。

  在中国近8000亿的饮料市场中,果汁的地位在缓慢地下滑,从1/4降到不足1/6。

  尤其跟奶茶、气泡水这些高速成长的饮料比起来,果汁早已不是中国人“吨吨吨”的首选。

  但这就像自己找不着工作全赖经济不景气一样,汇源的败局并不是什么“大势所趋”,而是它自己一手造成的。

  今天你在某宝某东某多多里搜索“果汁”按销量排序,前十都找不到汇源的踪影。

  作为果汁界曾经的中国第一,汇源老板朱新礼在2007年《福布斯》中国富豪榜上位列第91名,上榜资产61.3亿人民币。

  而到2019年底,已经68岁的朱新礼收到10次限制消费令,6次被执行信息,1次失信被执行信息,旗下一个企业(德源资本)被法院查封,成了名副其实的老赖,并已于2020年辞去了汇源果汁董事会主席。

  80年代,他不甘心一辈子种地,在临沂的一所机械技校里学开车、修车,没花多少时间就对汽车了如指掌。

  村里购置了一辆解放牌汽车后,朱新礼当仁不让地承包了下来,搞起了汽运,把山东的苹果拉到南京、上海去卖,迅速致富,一年挣了20多万,在那个万元户都不得了的年代出尽了风头。

  除了村民和领导的一致举荐,深受儒家传统思想教育的他说,也想带着800多户、人均不到4分(266平米)地的乡里乡亲一起实现“共同富裕”。

  他说:“改革开放已经好几年,国家实行承包责任制,政策允许走发家致富之路,我们把所有的地再集中起来,不种粮食了,全部种上葡萄……”

  所有人都不同意,朱新礼又生一计;党员干部先把家里的地交出来,之后每人每年免费发放500斤面粉。

  大家虽然半信半疑,但觉得这比自己种4分地合适多了——一亩地种玉米收入才一二百块钱,种葡萄却能赚五千多,于是纷纷交地种起了葡萄。

  结果没过两年,村里出了400多个万元户,葡萄种植业带动了周边乡镇包装、运输、服务、种植、种苗等相关行业的发展。60岁以上的老人有养老金,大学生由村里负担学费。

  紧接着,朱新礼对原有的村办公司进行了整合,又陆续创办了面粉厂、轧钢厂、橡胶厂、砖瓦厂。

  到1992年,受到邓公南巡的感染,40岁的朱新礼决定“不想再政府机关干,想去干企业”。

  他找到沂源县委书记陈传玉:“你从全县找一个最差的企业,我负责把厂子效益搞上去!随便哪一个企业都行!”

  “相信我的、愿意跟我一起干的,不但按时给你们发工资,而且从这个月起,基本工资上浮50%;想走的,我不会用档案拴住你们,而且还另外加发三个月的工资,提档案走人。”

  可是做什么赚钱呢?他发现当地每到丰收时节,就会有成吨的优质水果烂在地里。

  曾是沂源县外经委副主任的朱新礼就想:能不能做成果茶,来解决苹果卖不出去的问题?

  1992年6月,朱新礼正式成立汇源,购进生产线转产果茶(果肉饮料),营销上也开动脑筋,跑到北京长城脚下的一座军营,为赴柬埔寨担负维和任务的部队官兵送行。

  但是当时,国产设备制约了产品的质量水平,朱新礼就飞到德国瑞士去考察饮料灌装线。

  可他没钱买设备,也借不到钱。在一次聚会上,他偶然听到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——补偿贸易,说白了就是用外国人的钱,买外国人的设备,再去赚外国人的钱,空手套白狼。

  具体做法是,用未来的果汁产品输出,换来先进的生产线,用海外合同订单预付款来启动生产线,并利用新合同融资、还款。

  于是不到半年,中国第一条TBA-9利乐包无菌冷灌装生产线投产,汇源日产果汁饮料18万包。

  为了解决生产线上的问题,朱新礼高薪聘了一个德国食品工程师,这人一个月的薪水是全厂员工一年的工资,但汇源也终于做出了符合德国标准的果汁。

  随后他背上煎饼奔赴欧洲食品博览会,并在展会的最后一天成功拿到了出口瑞士的订单,3000吨苹果汁,合约额500多万美元,此后陆续出口到30多个国家。

  而出发时为了省钱,朱新礼连翻译都没带,因为买不起两张往返机票,他找女儿老师的孩子帮忙免费翻译。

  “我们住的那招待所里早上吃饭不要钱,我就狠狠地吃。中午我一个人在展位上跑来跑去没时间吃饭,晚上就吃煎饼。别人请我去吃饭我都不敢去,因为我没有钱回请人家。”

  1994年,出口创汇的汇源人觉得日子蒸蒸日上,朱新礼却突然提出:到北京去创业。

  1993年底在京的一个高级人才竞聘会上,他一连面了9个人才,但很多候选人说:“在北京年薪2万元就干,在你那4万也不干。”

  1994年,果汁已开始在全国流行,而可口可乐、康师傅、娃哈哈、健力宝等纷纷杀入果汁饮料市场。

  汇源想要走向全国,必须占领一个宣传和销售上的制高点,而他觉得北京就是最好的选择:“如果可口可乐总部在越南的话,肯定卖不到全世界。”

  从1994年到1996年,汇源筹备起了北京“大本营”。除了顺义基地之外,还先后在北京怀柔等地建水厂、纸箱厂,引进了15条果汁饮料灌装线。

  在营销上,朱新礼同样超前,豪掷7000万人民币,中标1997年央视新闻联播5秒标版广告权,这一个数字超过当年汇源一年的营收。

  朱新礼更是受央视邀请,参与《赢在中国》节目录制,跟柳传志、史玉柱、俞敏洪、马云平起平坐。

  当时在北京消费者中做过一份调查报告,汇源超过所有大品牌,成为最受欢迎的果汁之王。

  2001年,果汁市场的竞争进入空前激烈的状态,统一集团靠“鲜橙多”便创下了10亿元的销售额,并在当年超越了汇源。

  在汇源门口摆摊的商贩说,2000年之前,一到收货季节,汇源门口都是排队送水果的长龙,但2000年后这种事情就没有了。

  2001年,朱新礼为了让“按部就班的汇源”迅速完成“三级跳”,变成一个“大汇源”,跟德隆成立了合资公司,汇源占49%,德隆占51%。

  朱新礼盘算着利用德隆的资本,所以不惜“牺牲”对合资公司的控制权:“如果人家拿不到发言权,那为何需要给你投钱?”

  他甚至急切地计划着“未来几年内将汇源集团的其他优质资产逐步注入合资公司”。

  没想到短暂的“蜜月期”过后,德隆就把汇源当成了提款机,先后从汇源账上借走了几个亿。

  于是就有了一场“世纪对赌”,双方以一周为限,谁先拿出8个亿的现钱,谁就把对方近一半的股权买走。

  而不久之后的2004年,德隆股票,这家拥有177家子孙公司和19家金融机构的巨型集团轰然倒塌。

  后来,朱新礼把这个决定称之为背水一战,“不能再拖了”、“我急于了结这件事……”

  急不可耐地发展,急躁地合资注资,急切地分手,而再后来,又在迫切地寻觅着下家。

  事后也很少有人知道,坐在他右手边,帮他托着硬币的大叔就是汇源老板朱新礼。

  刘谦嫌“大叔”手脏,用纸巾给他擦手的举动一度引起争议,因为他的身家是这两枚硬币的数亿倍。

  时间倒退回三年前。2007年2月23日,作为中国首家上市的果汁企业,汇源在港交所一亮相,就创下了港交所当年规模最大IPO纪录,当日大涨66%,市值一度超过313港元。

  2007年12月11日,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麦克尔·莱维特、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局长安德鲁·冯·埃森巴赫到汇源视察。

  莱维特部长拿起一瓶果汁:“当我回到美国,再次拿起一瓶橙汁来喝的时候,如果我看到这是在中国加工、在中国包装的话,我就会非常有信心。”

  埃森巴赫也对朱新礼说:“我们回到美国之后,会对美国的消费者讲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。”

  2008年9月3日,汇源宣布可口可乐将以200%的溢价,总价179.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100%的股份。

  一旦跟可乐合并以后,汇源果浆供应可口可乐全球系统,而可口可乐全权负责营销体系和销售网络。

  可口可乐认为双方销售经营渠道严重重合,汇源从此又不用搞渠道了,于是汇源就该自觉一点,去“自废武功”。

  正好,朱新礼压根不擅长渠道建设,这下他终于能“顺理成章”砍掉了16年来苦心经营的销售体系,裁撤商超渠道和大量基层销售。

  汇源员工数从近1万人一下降到不到5000人,销售人员则从3900多人削减到不到1200人。

  当时喊过一轮“外资真香”的中国企业刚经历过一轮伤害,美加净、乐百氏、大宝、小护士在外资收购后被雪藏的命运,挑起了民众心中的“保护民族品牌”的情绪。

  很多人认为如果可口可乐收购了汇源果汁,必将在国内形成垄断,其他饮料品牌会遭遇重创,所以很多人指责朱新礼“没骨气”。

  “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,能够让可口可乐这样的公司去买你的企业,中国没有第二家企业做得到,这就足够了,这就肯定了我们的价值。”

  “(收购后)假如没有新的让我感兴趣的事,我就把水果加工的上游做好,把每年消化果农200万吨水果增长到消化300万吨、500万吨。”

  从国民认可的果汁品牌,退回去,给农民朋友们消化库存水果,给国际大牌当原料供应商,这听上去并不是国产大品牌富有雄心的一种担当。

  打个比方,就像华为在说:我手机不做了,手机业务全卖给苹果,我退回去就做海思芯片,给大家供货。

  最终商务部根据《反垄断法》认为“可口可乐公司可能利用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的支配地位,搭售、捆绑销售果汁饮料,或者设定其他排他性的交易条件,集中限制果汁饮料市场之间的竞争”。

  就在商务部发布禁止收购的公告当天,汇源果汁和可口可乐还在讨论新的经营班子,就等最后任命了。

  汇源觉得收购“十拿九稳”的时候,就急急忙忙开工了很多果汁上游基地建设项目,总投资高达20亿元。

  此后,汇源果汁内部的管理层一换再换:“换一批领导就等于更换一套管理模式、换一批经销商、换一批员工队伍,这对于汇源果汁的市场基础造成了伤害”。

  汇源在收购案失利后,本该做的是巩固好基本盘,但感到心灰意冷的朱新礼却好像对果汁再也提不起精神,一心想去成就他的“大农业”梦想。

  一边是,2013年前后,汇源果汁出售了12家子公司,2015年又出售9家工厂。

  另一边是,汇源集团在全国10多个省规划与建设了20多个农业产业园区项目。

  比如在云南投下300亿建设水果交易中心、康养小镇、苹果田园综合体等项目。

  北至黑龙江伊春,南至云南海南,西到新疆,东到吉林,全都有汇源农业地产的身影。

  还号称是三生(生态、生产、生活)三养(养生、养身、养神)的田园综合体模式。

  然而能搜到的公开资料上,例如“普洱汇源小镇”这样的“农业+地产”项目,2019年底之后就再无音讯。

  不禁让人想起康美药业早年也是投资超600亿的多个“健康小镇”项目,而后遭证监会查账,爆出财务造假等丑闻,原董事长身陷囹圄。

  而有媒体爆出,汇源甚至从P2P理财平台借钱,一些借款逾期,汇源还想用果汁抵债,后来平台暴雷了,有媒体估计汇源借款金额高达20亿左右。

  汇源之所以被迫退市,是因为2018年违规发放一笔42.75亿的贷款,这笔贷款超过了汇源资产的8%,却没有董事会批准,没有签署协议,没有对外披露。

  无论是电商渠道的崛起,还是城市中便利店、便利柜的触达人群,还是人们果汁低糖化+小容量+高浓度的追求,都是方兴未艾的新趋势。

  这样的便利柜如今在城市中随处可见,但你很难在这样的零售新渠道中看到汇源果汁的身影

  但汇源仿佛对这一切变化视而不见,依旧保持着对商超餐饮零售的依赖,对1升大容量利乐枕包装的坚持,对果汁口味和浓度的一成不变。

  朱新礼曾经说,“如果能按照当初的计划,汇源估计早就成为千亿级的公司,不会沦落到今天的下场。”

  抱着“养猪人”思维的汇源,也没有给中国的果汁产业带来“顶梁柱”一般的行业贡献。

  很遗憾,果汁,这个把果子“挤一挤、榨一榨”,再杀杀菌、灌个瓶就能卖的“低端产业”,中国人做得并没有多好。

  但像橙子,全国集中上市的季节就是9-11月,丰收的橙子果汁厂一时根本消化不了,大部分还都拿去吃了。

  结果贯穿全年,中国果汁厂要用的橙汁原料60%还依赖进口,第一大进口来源国是万里之外的巴西,其他的还有以色列、美国。

  而原材料平均占到每瓶果汁58%的成本,所以中国橙汁饮料价格直接受国际橙汁的价格波动影响。

  包括优良水果品种选育、果园管理、采后低温贮藏等环节缺少单独标准,而且各地标准难以统一,果汁企业很难保证原材料的质量。

  而高端大型的果汁生产线,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,每条产线动辄上百万元,毛利达到30-35%,而国产替代才刚刚起步。

  中国的果汁供应链看上去齐全庞大,但实际上规模化程度并不高,关键设备和原料上的国产替代不足,品牌集中度也很差。

  中国软饮行业的头部集中程度是大国中最低的,TOP 10的市占率是大国唯一没超过一半的。

  中国软饮十大企业的发家致富经里,有可乐,有水,有茶饮,有牛奶,有功能饮料,唯独没有果汁。

  但奇怪的是,包括农夫山泉、喜茶这样的其他饮料品类的头部企业,都在纷纷涌入果汁行业,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
  答案很简单:因为果汁行业头部远不够集中,对于新品牌来说,“逆袭”的机会一直在;而100%果汁又是其中成长最快的一个赛道。

  这几年果汁行业呈现出一个变化,就是卖的量慢慢的变少(年复合增长 -0.3%),销售额却缓慢攀升,达到1219.7亿元,预计3年以后会接近1500亿元的规模。

  慢慢的变多的人意识到,过去所谓的很多“果汁”,其实只有一点点“果”,加了一大堆“汁”和糖和各种添加剂。

  单纯追求大瓶装、口感爽的人,不一定会选低浓度果汁——既然同样“营养价值很低”,那么可乐、奶茶、凉茶……可替代的选择太多了。

  而且现在是讲究“无糖”“代糖”的时代,而低浓度果汁几乎是饮料中含糖量最高的一类。

  追求营养健康,又爱喝果汁的人,越来越多地选择“果”含量更高的中高浓度果汁。

  汇源的“100%纯果汁”是怎么回事呢?其实它们是果汁先浓缩后兑水,业内叫FC果汁,英文全称From Concentrate,也就是浓缩还原果汁。

  FC果汁有个好处,是榨汁和灌装的厂子可以分开,这边榨,那边兑水,中间可以运输,对果汁厂来说容易操作,果汁成本更低。

  真正的高浓度、鲜榨、纯果汁,叫NFC,英文是Not From Concentrate,也就是非浓缩还原果汁,价格相对较高,保质期也较短。

  像某品牌的NFC果汁,300毫升的小瓶号称需要3个半橙子榨取,每个橙子200克左右,也就是700克的水果,一小瓶价格在5-15元左右。

  换句话说,为什么这几年中国果汁卖得慢慢的变少,总的销售金额却没有大幅下滑?

  而且小包装的NFC果汁,更适合在城市中的便利店售卖,同样适合在电子商务平台成箱促销。

  但是说实话,要求大家现在都不去喝低浓度果汁饮料,都去喝NFC是不现实的。

  一家十几口人的年夜饭,要是都喝NFC,可能喝掉的果汁比你这一桌子菜还值钱。

  果汁业内人士高甲甲提到:国外买一升NFC可能2美金甚至不到,在中国现在可能买300毫升差不多这样的价格。工业化的成本降价空间和货架降价空间是巨大的。

  中国人均一年喝掉13毫升NFC果汁,不到一口;美国人均一年10升NFC,相当于20瓶可乐的量。

  2019年,法国纯果汁占比高达91.4%,英国占比达到81.3%,日本也有近六成,而我们不到6%,说明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。

  虽然我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果汁消费国,但我们是一个“爱水果胜过果汁”的国家。

  中国人均每年花在水果上的钱达到1750元,接近日本和美国的人均水平,但果汁消费只有112.5元,是他们的1/5以下。

  中国人会慢慢的认同中高浓度果汁,只不过这个“替代”过程要以10-20年的单位来计算。

  根据头豹研究院的数据,2017-2019年,中国中高浓度果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4.9%——2019年销量占1/4,销售额却能占到1/3以上。

  而2016-2019年,低浓度果汁不仅市场萎缩了65.4亿元,占比也下滑了近10个百分点。

  凭着人口优势,中国目前是全世界第八大纯果汁消费区。2015-2019年,世界前九大纯果汁消费区中,只有中国的年消费量上升,年复合增长率约为6.2%。

  以至于2014年市占率还可忽略不计的无糖茶,到2024年预计能占到中国包装茶饮的八分之一,成为一个115亿的大市场。

  瑞幸咖啡联合发起人、高级副总裁郭谨一认为,中国将是全球增长最快的NFC果汁市场。

  欧睿国际预测,到2023年,NFC果汁在中国的市场销售规模将达到48.3亿元。

  汇源可能是赶不上果汁消费升级这班车了,但伴随着NFC成长的东风,中国的果汁行业还在等待下一个国民饮料巨头的崛起。

相关视频MORE +